邓叶清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从普通感冒发烧到SARS和甲流(H1N1)——中医治急性病与传染病——诠释人们对中医的误解

发表者:邓叶清 人已读

现在很多病人一生病就去急诊或门诊“打点滴”,专业术语为“输液”或“静脉注射”,输液的毒副作用在《就医规律一文中已经论述,因为输液死亡的病例已经不是新鲜事儿,北京的三甲医院出现过,其他各省市县镇医院诊所也发生不少。输液不仅仅患者会因药品青霉素过敏导致死亡,其他药物输用不当也会导致很快死亡,直接到达血管的药物没有经过其他解毒脏器的吸收解毒作用,速度快得连抢救都来不及。感冒输液在北京花费少则几百元,多则一两千元甚至曾有患者告诉我她一次感冒花用超过一万元。中医药院校的基础课程《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等等第一部分就是辨证论治风寒型与风热型感冒。感冒发烧患者对证治疗后经常在服用两三剂中药或者刮痧拔罐治疗后就能很快降温退烧。
09年五月份回家恰逢父亲感冒发热39.1℃,我给他开了三剂中药,母亲冒雨抓药煎好后让父亲服用。服药两个多小时父亲问我怎么烧还不退下,要是“打点滴”一瓶下去烧已经退了一些,为此闹了点小矛盾。第二天早上体温降到37.8℃,晚上降到了37.0℃,下午五六点时父亲自问“怎么温度还没有上升?”第三天早上体温恢复正常。很多感冒发烧病患的输液经验是当天体温下降,第二天体温到点又上升继续输液降温,第三天还是到点体温上升继续输液……反反复复少则一周,一般半个月一个月才真正降下来,甚至转为肺炎
几年前某同事的孩子咳嗽有黄痰,在急诊科输液半个月后转为肺炎,后来给她开了三剂中药,喝了两剂后基本不咳嗽痰量减少为10%~20%(现在就诊的患者请注意自己疾病好转的百分比),第三剂算是巩固疗效。另外一例同事的侄女儿,感冒后(因为以前给她治疗好了多年的面部痤疮后很信任我,她家人朋友生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邓大夫)经过辨证分析用的刮痧放血拔罐疗法,小姑娘当天退烧了,并且多年的痛经也痊愈,很是神奇!不过我完全可以用中医学理论来解释清楚,中医治疗对证了疗效是很快的,对不对证中医药一般两三天两三剂药就能体现出来。
SARS(非典型性肺炎)令多少人色变,2003年中国的中医药解救了全世界,同时也终于掀起了一场中医热,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各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各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让世界侧目,只有中国能够做到这一点。几千年的经验总结,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战、大疫,在中国的特殊政治和文化背景下,医学界流传最多的专著就是治疗温病(古代称瘟疫),现在一般不说“疫病”,怕引起恐慌,也是出于保护人民。
媒体多次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摘自2003年5月21日《中国中医药报》“SARS中医治疗中的几个关键问题”。中国科学院SARS信息研究网载“阻挡SARS:中医功不可没”。
近年来又出现甲流或H1N1,也是属于温热病。在中医应用的是辨证论治,那些检查对于中医来说仅是一个参考,作为中医望诊和切诊的延伸,切诊不仅仅包括切脉,切诊也包括触身体、肌肤、肿物等。北京地坛医院应用纯中医药治愈多例H1N1患者。“中医治慢性病,西医治急性病”这句话一直不为中医界所承认,在“废除中医”“中医是伪科学”等谬论下,中医近几十年收治的是“西医的破铜烂铁”。上大学的时候正是“废除中医”最白热的时候,有的同学劝我放弃中医,坚持到如今收获颇丰。并且应用中医治好了当时西医说我没救的疾病,更加坚定我好好学习和应用中医的信念,他的神奇效果常常令病患和我自己惊叹!
西医有它的理论基础,中医千百年来各个时期也有不同的理论,金元时期就有“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位著名的医学家。他们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刘完素主张“火热致病”,善用寒凉药物,故称“主火学派”或“寒凉学派”;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善用“汗”、“吐”、“下”攻邪法,故称作“攻下学派”;李杲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善用“益气升阳”,故称作“脾胃学派”或“补土学派”;朱震亨主张“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善用养阴降火,故称作“养阴学派”。仅一个时期就出现四大派,更不要说流传最广时间最长的《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等基础理论。
在1929年汪精卫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时,曾明令废止中医,这一反动政策,立即激起中医界的极大公愤。各地推出代表齐集上海进行抗议,成立了“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进行斗争。孔伯华先生被推为临时主席,全国舆论支持,使反动当局不得不收回成命,并被迫同意成立国医馆。1955年孔伯华逝世,周恩来总理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亲临他的寓所吊唁。孔老应用石膏等中药处方与当时引进的青霉素治疗高热患者效果对比中,中医中药所花费的时间远少于青霉素,至今传为佳话。
当时的情形跟我们过去十年的中医境遇差不多,中医被称为“伪科学”受到多方的打击,要废除中医,在网上炒得比糖炒栗子还热。当时刚上大学没多长时间,我的很多同学劝我改行,刚开始上班中医也是低靡期并不受重视,治疗的疾病大多是西医留下来的破铜烂铁“你这个病我们找不到原因,不明原因的某某疾病,你找中医试试看吧”你们能找到的原因为什么中医找不到?你们治得了的疾病中医就不会治?这是当时病人和西医医生共同的误区。能从那个年代坚持下来到现在也算不容易了,并且对从一开始就支持我的患者朋友相当有感情,她们不因为中医怎么样也不因为我长得过于年轻而有所退缩,只因为我是我,我是邓叶清。
中西医结合有利有弊,现阶段属于磨合期,中医不排斥任何有利于医学的新事物,应用最多的就是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将中医望诊和切诊延伸,现在出现的分科现象也是有利有弊,有利于各学科的单一发展但是导致某些肾内科的中医医生不会开感冒方药现象。中医是一个整体观念,中医医生应该是个全科医生,出现这种情况我们的主管部门是否该有所举措?
中医除了治疗急性病和传染病外,还有很多疾病可以治疗。在使用的时候注意一些禁忌,专业人士可以看看,我自己读着这些非八股都觉得别扭,估计一般人读着也不会舒服到哪去,非专业人士看着更是如入云雾。
《温病条辨》中的治疗禁忌
1.发汗(辛温)之禁:上焦篇 四、暑当与汗出,勿止,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十六、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二十四、手太阴暑温,如上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2.湿温三禁:上焦篇 四十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禁汗、苦寒峻下,润之。
3.白虎四禁:上焦篇 九、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 ,勿令误也。
4.治上犯下之禁:不要引邪入里,上焦四、上焦篇 十八、温毒咽痛喉肿,耳前耳后肿,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瘟、虾蟆瘟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去黄芩、黄连者,芩、连里药也,病初起未至中焦,不得先里药故犯中焦也。
5.禁淡渗利湿:中焦篇 原文三十、温病小便不利者,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热病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急务,岂可再以淡渗动阳而烁津乎?奈何吴又可于小便条下,特立猪苓汤,乃去仲景原方之阿胶,反加木通、车前,渗而又渗乎!其治小便血分之桃仁汤中,仍用滑石,不识何解!(温病热盛伤阴的病理特点)
我个人在病人小便不利而水湿重的情况下,虽然是温病只要对证我还是会用上淡渗的药物,吴鞠通说的这个禁忌只是温病其中的一种证,天下无奇不有就没有温病而有水湿重的?只要对证了有何不可?要是病人身体缺水没有水湿之象那自然是不能用淡渗利湿,不是看某味药某个方怎么样,关键看怎么使用,张仲景的辨证论治会同意吴鞠通的说法?没法问他,医圣已经作古一千多年了。这本《温病》读读就可以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是理解着的阅读,但我们还非得照着书上写的背着考试,研究生课还是有很多不错的考试方法,比较人性化,大家对某方某药某篇的认识,虽然答案不一但是真实,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就像大家读我的文章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
6.禁纯用苦寒:中焦篇 三十一、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7.暴食之禁:中焦三十二、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者必复。周十二时后,缓缓与食,先取清者,勿令饱,饱则必复。复必重也。(所有温病)
临床中很多疾病都有饮食禁忌,不管中医西医有些饮食禁忌都需要学会一些,热病太重身体太虚我个人认为可以清补,不可暴饮暴食,注解得有待商榷。温病病人不一定非得用进食米面,没有饮食进入抵抗病邪的能力自然要差一些,疾病自然好得不快。在张仲景写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就注重加上饮食,医生应该掌握一些可以吃和不可以吃的食物,不让病重的病人饮食我个人认为也不值得我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吧,不值得精读。现在做手术“为了安全”很多不让进食饿着肚子进手术室出手术室,有的甚至二三十个小时不让进食,是我在手术室实习时的一些亲身经历,不过有些有经验的手术医生还是知道怎么让病人适当进食。“以人为本”关键不是口号喊得多响亮看怎么做事情,只能说我们还要充实我们自己的知识。
8.禁连下:中焦十六、阳明病,下后二、三日,下证复现,脉下甚沉,或沉而无力,止可与增液,不可与承气。此恐犯数下之禁也。三十三、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可与益胃、增液辈,断不可再与承气也。(温热类,下后复聚,或下后热未退尽轻用增液汤)脉实者用增液承气汤(护胃承气)
下不可连,容易过,也易损伤正气。
9.斑疹之禁:禁升提,壅补大泄。上焦篇 十六、太阴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汗出过多者,必神昏谵语。中焦篇 二十三、斑疹,用升提则衄,或厥,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瞀乱。中焦篇 二十四、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我没有体会过。
10.诸方之禁:下焦篇 十七、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邪少虚多者,不得用黄连阿胶汤。阴虚欲痉者,不得用青蒿鳖甲汤。邪的多少,虚的多少不同,用药不同
11.少阴耳聋之禁:下焦篇 三条、温病耳聋,病系少阴,与柴胡汤者必死,六、七日以后,宜复脉辈复其精。不用柴胡用复脉
12.刚柔之禁,凡例10条,温病兼湿者,忌柔喜刚(苦寒温燥),温病之不兼温者,忌刚喜柔。
中医常识

中医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而逐步形成的,与数学、天文、地理、动物和植物等学科密切相关。它来源于临床实践,并长期指导着临床实践,在《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条辩》、《本草纲目》等中医经典著作中不但载有医学知识,同时还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历史生活文化背景,涌现了诸如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张仲景、朱丹溪、孔伯华等大批名医名家,他们的学术思想至今影响着后世。

中医学有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人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所在,强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注重每一个患者的个体化和疾病的时、空变化。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将所得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用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肝、心、脾、肺、肾、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六经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等中医理论方法综合分析,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病势,从而作出判断,确定治疗原则,应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刮痧,拔罐,艾灸等具体治疗方法达到祛除病邪,扶助机体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

本文是邓叶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1-22